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经济规模和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短板。本文将梳理国内先行省市的发展经验和山东省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发展启示。


一、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短板

1.1 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1.1.1 顶层设计不断强化

近年来,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民用机场建设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2024年,山东省工信厅发布《山东省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年)》,山东省科技厅发布《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这些文件从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产业升级多方面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为通用航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增长。


1.1.2 通用航空产业基础较好

山东省通用航空飞行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23 年全省飞行9.2 万小时,占全国总量的9.8%,位列全国第一。从飞行结构上看,航空飞行培训、传统工农作业、应急服务等作业时长占比较高,短途运输、空中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占比较小。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省已建成运输机场10 余个,日照机场、临沂机场、东营机场等建设通用航空保障设施。制造业优势突出,山东省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基础雄厚,可赋能低空飞行器制造。


1.1.3 创新平台基础较好

省内拥有齐鲁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13 所等多个专门研究机构,拥有山东航空学院、空天信息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航空专业优势院校,相关专业设置齐全;布局建设了低空领域省重点实验室、无人机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平台,开展低空领域技术攻关。


1.1.4 创新主体逐步增加

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经营性无人机企业1000 余家,涵盖了有人驾驶航空器制造、无人驾驶航空器制造、航空材料制造等企业。2023 年企业营收规模近12 亿元。青岛、东营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日照机场“1+N”通航发展新模式全国推广,济南、青岛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1.1.5 无人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无人机产业正加速成型,eVTOL整机制造、电机系统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拥有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企业20 余家,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3.2亿元,无人机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发展。2020 年东营市首批入选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基地(试验区),2022 年青岛第二批入选。承担了丰富运行场景,开展无人机系统研究,统筹低空空域资源、探索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使用及管理方式等功能。


1.2 存在的短板

尽管山东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创新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对标先行省市,仍有一些短板。


1.2.1 产业链条还需完善

低空经济产业链长,包含了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目前山东全省新型航空器的制造研发能力偏弱,低空网络服务还需优化,产业链条较短,应用需求开发不足,开放合作程度不高。


1.2.2 发展结构有待优化

在无人机研发制造、物流应用等低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初步集聚,但规模仍然偏小,低空经济价值链位次不高,低空新兴消费、私人飞行等新业态规模偏小。大众市场需求尚未激活,通航企业缺少成熟商业模式和稳定盈利模式。


1.2.3 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水平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济南和青岛飞行服务站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低空空域管理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地面保障能力较弱,数字化、便捷化、智能化保障能力不足。


1.2.4 创新主体引育力度需加强

山东全省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营收规模超亿元的仅1 家,缺乏龙头企业,还未形成产业集群,创新驱动有待提升。与广东、上海等地区相比,低空领域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创新主体培育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山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二、启示与建议

梳理各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做法,结合山东的发展现状,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2.1 增强低空产业基础能力

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eVTOL 等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加大飞行控制、智能避障、动力推进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基于北斗时空信息系统、遥感和雷达系统的技术优势,提升智能化运营平台和管控技术,研发低空空域操作系统,提升低空飞行的数字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山东大学、山东航空学院等高校科研院作用,鼓励优势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成立创新联合体,形成研发-验证- 制造产业链,引导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共同开展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和产业化应用。


2.2 强化低空管理服务保障

低空飞行活动具体高复杂性和高精密性,并具有数字化和智慧化飞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协同高效的低空管理网和服务网有助于提升飞行效率和安全系数。一方面,根据《空域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规,对山东省空域进行分级分类划设,编制全省低空数字空域图和目视飞行航图,划定飞行公共航路航线,开通低空飞行通道,实施空域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另一方面,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系统,打造低空操作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低轨卫星网等前沿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和新服务模式,支撑具有“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特征的大规模低空融合飞行。


2.3 强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低空经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布局,提高空域资源的供给能力。构建统一的低空经济市场准入和应用平台,在山东全省布局建设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飞行营地、通讯导航、固定充电等基础设施。鼓励运营主体建设完善无人机识别、定位、导航、气象等配套设施,构建设施完善、网络互联、信息畅通的低空智联网,形成“空中智慧通道”。在济南、青岛、滨州、临沂等市建设无人机、eVTOL、直升机智能融合飞行保障基地。全面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助力低空产业发展。


2.4 强化创新主体引育

企业离市场最近,最能感知市场需求和变化。发展低空经济必须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一手抓龙头企业,一手抓高成长性企业。目前,低空经济头部企业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加大低空经济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eVTOL 知名研发制造企业、工业无人机链主企业、物流龙头企业和重点研发机构,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持续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夯实企业发挥基础。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补充错位发展,深耕细分领域,提升产品性能,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力军队伍,增强行业影响力。


2.5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

低空飞行运营场景涵盖了物流、交通、公共服务、旅游、农业、资源监测和环境保护多个领域,结合山东省实际,扬长避短,制定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作为中国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城市化进程伴随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发展城市空中交通和无人机智慧物流可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高运输效率。同时有利于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城市巡查、环境监管等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同时,应充分发挥农业大省资源优势,发展无人机智慧农业,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植保作业,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示范,因地制宜丰富低空经济典型场景,低空产业会随之丰富。(作者:周 迪 李思颖)




上一篇:低空经济产业现状透视: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与市场格局多维解析

下一篇: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概况:宏观分析及代表性省市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